你們要的葫蘆雞來啦
葫蘆雞並非因為形似葫蘆而得名,而是因為製作工序繁複,經過清煮、蒸滷、油炸三道工序後,雞肉早已酥爛脫骨,吃起來皮酥肉嫩、香爛味醇,但出品卻是完整無缺。所以被稱為“迴圈雞”,取形狀完整之意,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葫蘆雞”。
相傳“葫蘆雞”創始於唐代天寶年間,出自於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之手。有一天,韋陟嚴命家廚烹製酥嫩的雞肉。第一位廚師採用先清蒸,再油炸的辦法制出,韋陟品嚐後認為肉太老,沒有達到酥爛的口味標準,大為惱火,命家人將這位廚師鞭打五十而致死。第二位廚師採取先煮,後蒸,再油炸的方法;酥爛的要求都達到了,但由於雞經過三道工序的折騰,已骨肉分離,成了碎塊。韋陟懷疑家廚偷吃,不容家廚辯說,又命家丁將家廚活活打死。懾於韋陟的淫威,其他家廚不得不繼續為其烹飪。第三位家廚接受了上兩次家廚烹製的經驗教訓,在烹製前用細繩把雞捆紮起來,然後先煮,後蒸,再油炸。這樣烹製出來的雞,不但香醇酥爛,而且雞身完整似葫蘆。這時,韋陟才滿意。
後來人們把用這種方法烹製出來的雞叫做“葫蘆雞”,一直流傳至今。
葫蘆雞的製作分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
1.炸雞前,應刺破眼睛,瀝乾水分,防止入油爆炸;
2.炸雞時,開始用熱油炸,以保持主料的完整形態。中途改用溫油炸,以使油逐漸滲入主料內,炸成外焦裡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