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這個菜,就勾起無盡的少時記憶。
剛剛讀初中,離家遠了。開始不回家吃中飯的日子,學校的食堂就是解決我每頓午餐,最經濟又好吃的地方(僅限11中的舊食堂)。每天,食堂的師傅都會用粉筆,把當天供應的菜,寫在大黑板上。從小就是吃貨的我,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菜譜的時候。
那時候家裡大都不富裕,芋兒燒雞之類的大硬菜,平時很少很少吃。一看到黑板上寫今天有“芋兒燒雞”就很饞得不行了。可惜一小份要三塊五(三塊五在那時候是什麼概念呢?那時候的公交車都是5毛錢、一碗小面一塊五、2兩韭菜肉餃子3塊、白菜2角錢一斤,不說了,傷心了),對於每天只有兩塊五飯錢的小同志,是吃不起的。忍吧,慢慢攢,一個月吃一兩次,就算打牙祭。
每次吃的時候,還一定要特別囑咐師傅多加點湯,連湯帶肉地倒到我的不鏽鋼碗裡。濃郁鮮香的湯汁,淋在飯上,慢慢浸下去,每一粒米飯都變得香噴噴的。吃一口,滿是香氣,好幸福。
這個菜最難處理的就是芋頭,能買到已經去皮的就最好了。如果買回來沒有去皮,一定要記得帶上橡膠手套處理,然後用流水清洗。因為生的芋頭裡有草酸鹼,會刺激我們的皮膚。直接接觸芋頭的粘液就會過敏,發癢。要是沒注意,已經過敏了,彆著急,可以把手放入兌了醋的溫水裡清洗,綜合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