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黑麥麵包使用了有甘草味道的茴芹和小茴香,以及橙皮和少許小豆蔻,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麵包版本的茴香酒。現在,營養師已經證明橙皮、甘草糖味道的香料和苦味的食物有利於消化,幾個世紀以來很多傳統文化也都認同這一點。這款麵包是由天然酵母酵頭和人工酵母混合發酵製成的,因此它的味道比那些只通過人工酵母發酵的麵包更豐富。發酵產生的乳酸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消化麵粉,還能使麵包的味道更佳,保質期更長。”那個茴芹粉一直讓人感到很茫然,就不知道它對應什麼樣的植物,也沒能找到這香料製品。最後只好把它略去。臨到麵包製作前夕,又死不甘心在淘寶搜了一下,依然沒看到賣茴芹粉的,卻發現在一些植物圖片的下面,“茴芹”與“鵝腳板”等名稱並列。雖然依舊無法將“鵝腳板”與具體的植物形象聯絡起來,但這名字卻比茴芹要熟悉多了。沒有幹橙皮,找了一塊幹橘皮來代替。擔心橘皮味道與橙皮有差異,又加上一些橙皮屑。況且,沒說是幹橙皮屑,若是一整塊橙皮,煮後應該是要撈掉的吧?這個也沒找到答案,只是自作主張,將那煮後的橘皮扔了。所有材料攪拌成團,只揉4分鐘,還要能夠拉膜,這好像有點難為人。勉勉強強能夠拉個膜之後趕緊收手,因為“整個和麵過程需要在6分鐘內完成,不要和麵過度,否則黑麥麵糰會很黏。”正想著要不要選擇用土司盒將麵包做成三明治麵包的形狀,忽然發現,“大多數麵包都是在烘焙前割包的,而在最後醒發前割包的麵包(如瑞典黑麥麵包)和它們在外觀上有所區別。在膨脹過程中,瑞典黑麥麵包的切口會被填滿,從而向外擴張。在烘焙時,切口就好像已經癒合了一樣,這使得切口處的麵包皮與別的地方顏色不同。”就這麼短短兩行字,立馬改了主意。麵包整理的梭子形,切口,發酵,然後刷上蛋液烘烤。切口的豁嘴完全被撐平,只留下些許孔洞。麵包皮繃不住勁,有些被撐破了。整個形狀猶如怪石嶙峋,而蛋液卻有讓它泛著亮光,看起來真是奇特。。。。
製作酵頭的香料可以根據自己手頭的便利酌情調整,
發酵時間需根據氣溫情況酌情增減。
烘烤時間與火力需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