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2的第一集腳步裡,介紹到了山東煎餅的時候順帶也介紹了我們台州的美食食餅筒,不禁讓我們這些台州吃貨們大感親切。如果說對於生長在南方的主婦們來說,對於做麵食唯一做的爐火純青,讓人目瞪口呆外加驕傲不已的應該就是糊食餅筒的皮的技術,這是唯一可以跟山東大媽們媲美的一項技術了。通常每個有了一點點年紀的主婦,總是能用一個鐵鍋或者鐵盤,手抓一團麵糊,三兩下,不到一分鐘就糊出一張柔軟透明大小一致的餅皮來。這些我外婆,我媽,我大姨都可以做到,唯獨我還做不到,只能用木鏟子在那裡刮,有時候餅皮還會出來條條的紋路。至於上了年紀的主婦們為什麼能糊出薄如紙,軟如帛的餅皮來,這跟食餅筒在臺州人民心裡的美食地位是分不開的。其他的縣市一般在什麼時候吃食餅筒我不知道,但是到了過年前幾天,仙居是家家必備的,每家都會準備上幾十上百個食餅筒放在竹匾裡,蓋上乾淨的棉布。除了正月初一的早上,正月頭幾天的中午和早上都會被當作主食。除了過年家家戶戶這樣大手筆的做食餅筒之外,平時一年四季也都可以在仙居的街頭買到這種異常方便的小吃,買上一段當作主食或者點心,很快就飽。因為仙居人民的食餅筒的喜好,菜場裡還專門衍生出一個職業,那就是現場糊食餅筒的皮來賣,這樣就大大方便了主婦們。通常食餅筒裡面的配料都是豬肉跟各種素菜,其中一般都會有的就是海帶,豆芽,豆腐乾,芋頭條,仙居米麵,不過一般家裡自己吃都會用價格更加昂貴的番薯面,有的人還會兩種面一起用,因為餡料炒好以後通常會出水,放面進去可以把蔬菜裡的湯汁全部吸收,包的時候不會滲出來一滴,煎好之後一口咬下去卻又是香軟無比。到了豬哥這邊以後我很少做食餅筒吃,從做餅皮到炒餡往往要用上一個下午。餅皮當然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調麵糊就好了,不然主婦面怎麼可能把麵糰抓在手裡做出又軟又薄的餅皮。雖然優媽我做餅皮的手藝很普通,但是做了這一次之後我們家人對食餅筒的熱愛又頓時被喚醒了,我連做了兩三次,當然每次的餡料都不同,後面的幾次我用了傳統的餡料,海帶絲,豆腐乾,豆芽,因為沒有芋頭,用的是土豆,個人認為外脆裡軟的食餅筒更好吃。這裡我只給大家一個參考,餡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放,什麼都可以放,只是別忘了放粉幹或者米麵一類吸收湯汁就行。
餅皮一點要用筷子使勁的打,筋性越好,餅皮越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