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是廣西客家人,酷愛廚藝,每逢週末、節假日總是露一手客家傳統的釀菜。說到客家釀菜,感覺到無所不釀: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蓮藕、釀蘿蔔、釀腐皮、釀辣椒、釀豆角、釀豬紅、釀雞蛋、釀冬菇、釀蔥白……傳說釀菜與客家人從中原南遷飲食習慣改變有關。從中原遷徙自南方的客家人,因思念家鄉美食,而遷移當地又沒有包餃子用的麵粉,只好就地取材,用不同原料、蔬菜等代替餃子皮包裹餡料,這就形成了多樣的客家釀菜文化。客家釀菜做法獨特,烹製手法也多樣。通常釀菜的餡料以各人口味或家庭豐儉而定,一般採用五花豬肉,配上少許香菇、魷魚、蝦仁等剁碎成餡泥。今天,就依樣畫葫蘆,先跟老公做一個葫蘆釀。廣西客家人喜歡吃梨形的大葫蘆,肉厚鮮嫩,由於上海買不到,所以用長條形的葫蘆代替(俗稱夜開花)
1、切葫蘆片的刀工很關鍵,要用刀頭,切的夠深,但有不能切斷,確保能把肉餡夾住。
2、大火燒開,小火燒熟,避免水沸騰太厲害導致肉餡跑出來。
3、肉餡如果釀不完,做成肉圓子燒熟口感也是鮮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