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有一天對門的小姑娘很“驕傲”的和我說,今天我們家吃憶苦思甜飯。我特別的好奇,又很羨慕,不知道“憶苦思甜”是怎樣一種好吃的,用這個東西做出來的飯應該是甜絲絲的吧~後來央求著爸媽也給我做一頓憶苦思甜飯,得到的是一鍋玉米饅頭,還有一次是一鍋蒸榆錢兒。
憶苦思甜,在爸媽看來就是把當初過苦日子時充飢用的粗糙的食物拿出來吃,在現代物質充裕的時代再次追憶那個吃苞谷面為生的時代所受的苦難。而現在的孩子們吃著這些起名為憶苦思甜的食物,卻很難再體會到父輩們那個時代的辛苦,更多的時候反而成了一種調劑伙食的方式。後來,提倡粗糧健康生活了,憶苦思甜飯的名字也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吃粗糧吃雜糧更健康的生活理念,沒有了“苦”,只剩下“甜”。
生活其實常常需要感恩,在看完《風聲》之後的很多天我都籠罩在這樣的情緒裡。做一碗這樣的飯,讓我在舉箸之前,享受美好的生活之前,先緬懷先烈,再憶往昔崢嶸歲月。於是,當這樣的情緒存在時,就賦予了這頓飯獨特的意義,一碗真正意義上的憶苦思甜飯在乎的不是飯本身的形式,而是吃飯人追憶往昔感恩的心情。
1、紅米也算是一種糙米,非常難熟,不管是蒸還是煮,都要提前浸泡,我怕掌握不好水量,所以沒有用煮的方式,蒸比較耗時,但我想只要時間夠長最後總能蒸熟吧,所以就耗上了~
2、南瓜其實可以晚一點放,這樣出來南瓜丁還能成型,放的早了,幾乎都化了~
3、看起來紅米都微微的開花了,但最後的口感還是有一點硬,不喜歡吃硬質米飯的朋友基本上可以不用實踐了。較硬口感的紅米基本上可以起到“憶苦”的效果,很少量的雞肉丁,算是“思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