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名見《名醫別錄》。唐蘇頌說:“生溼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關中謂之菹菜,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又名折耳根、側耳根、截兒根、岑草、豬鼻拱、蕺菜、菹菜等等,在分類學上屬雙子葉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屬,是一種具有腥味的草本植物。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佈,生於溝邊、溪邊或林下溼地,喜溫暖潮溼環境,忌乾旱。耐寒,怕強光,在-15℃可越冬。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溼,健胃消食,國外還從魚腥草中分離出一種防癌抗癌物質,除對胃癌有效外,還對中晚期肺癌、絨毛膜癌、惡性葡萄胎、直腸癌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日本,魚腥草受到青睞,除採用傳統漢方、藥膳食療外,還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飲料等)方式應用。
作為藥食同源的天然植物,生吃魚腥草(如做成涼拌菜),對上呼吸道感染、肺膿瘍、尿路炎症、乳腺炎、蜂窩組織炎、中耳炎、腸炎等有一定療效。
1、魚腥草性寒不宜多食。
2、魚腥草有股特殊的氣味,還真的像它的名字,有點腥的味道,它的味道不是每個人都習慣,不少人是由一開始的不能接受到後來的喜愛它的。
3、用適量加鹽的涼白開浸泡,可消除泥土味等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