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查到說,Povitica發音是 Pov-e-Tee-za或者Poh-TEET-sah,從斯洛維尼亞詞 poviti來的,意思是“捲起來”(to wrap in)。在東歐是節日麵包,所以餡料超級腐敗,當地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方法,最傳統的方法是用核桃做餡。我第一次用的胡桃感覺更香,如果用榛子就成了nuttela味道了。
好吃到沒有語言可以形容,我問小龍好吃嗎,他只說了“嗯嗯~~~~嗯嗯~~~~my godness~~~\"就忙著吃了。建議大家在做好餡料的時候就可以多聞聞,那個味道真是醉了。
我第一次做的時候輕敵了,以為和肉桂卷差不多的方法。做出來的味道當然還是好吃,就是形狀很不滿意,才去網上查查影片看別人怎麼做。結果別的麵包都有美國人在網上PO做法,這個麵包能找到的影片極少,只有幾個歐洲的老奶奶顫顫巍巍地在演示。網上看到說,當地也很少有人在家做這個,因為整形實在有點費勁。
強迫症又犯了,做不好就特別難受,恨不得馬上去重做。失敗也有好處,能積累經驗。
【製作難點】
1,把一塊小麵糰拉扯成薄厚差不多的能透亮的薄度。所以麵糰雖小,但是需要一個能做4-6個人大桌子才能鋪開。
2,過薄的麵皮容易粘到桌子上。
3,堅果餡料粗糙、粘後,均勻地抹在麵皮上又不能把麵皮弄破。
4,動作不能太慢,防止發酵過度。
5,卷好後,因為皮薄餡多,不好拿起來放到模具裡,隨時有斷裂的危險。
6,因為皮薄,在烤的過程中容易破裂。
但它的味道讓這些工作都值得,很值得一做的方子,建議如果不是太自虐的廚友,就按普通麵包卷的方法整形就可以了,不用弄得特薄。
原方:Paul Hollywood (略有改動,我為了整形時發酵不太快,減少了酵母用量)
模具:9*5 inch loaf pan(23*13釐米吐司模)
因為整形有很多難點,建議第一次做,不要改方子,因為面的筋度和餡料的濃稠都有作者的考慮。等熟悉方子後,在根據自己需要改動。
多做幾次熟練了就不覺得難了,等面鬆弛了,想怎麼扯就怎麼扯。
1,我室溫75F/24C,步驟1中牛奶溫度為115F/46C。如果夏天室溫高於25度,建議再用涼一點的奶,防止發酵過快。
2,揉到出膜對後面的整形有幫助,只有筋度強柔韌性大,麵皮才不容易破。
3,布單是為了防粘。
4,做麵皮的時候不用形狀特規整,有的人做的長方形,有個人做的圓形。我覺得重要的是薄厚儘量要均勻,形狀在其次,因為一卷起來都差不多。我第二次做的時候,儘量把形狀弄成長邊很長的長方形,寬邊基本沒擀開。因為只有長度夠了,才好在模具裡盤起來。
5,做麵皮的時候破一點洞也不要慌張,有一個影片裡的麵皮破了很多破,卷好後也看不出。
6,步驟12,我覺得最合適的厚度是微微能透過餡看到麵皮一點顏色。因為太厚的餡料在烤的時候會把本來就薄的皮壓塌。
7,中間厚兩頭薄的擀麵杖好用,擀得均勻。
8,麵糰和餡料也可以做成省事的肉桂卷樣子或吐司卷。只要把餡兒捲進去了就是成功的,大家發揮想象各種捲髮試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