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個肉販目不識丁,為記賬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師學了“豬肉”“豬肝” “豬粉腸”幾個字。後來開科,有人攛掇肉販去應試,說功名全靠祖上積德。肉販信以為真,跑去應試,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便把卷子上繳。恰巧應屆考官是那當年教他這幾字的塾師。塾師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讓他歡喜一場,便為肉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後肉販高中,塾師卻開始後悔,擔心肉販再來混帳,於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見有人只在考卷上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字,便把卷子作廢。豈料下科考官見考卷之後,想起前科同僚之囑,心想這之中莫不是有什麼玄機,自己也樂得賣個人情,於是便又另作一篇,讓肉販再次中舉。後來肉販上京赴考進士,沿途貪戀風光,不意竟遲到吃了閉門羹。目瞪口呆之際,一王爺經過,遺下一個燈籠。肉販撿起燈籠,又溜達到試場門口,門衛一看是王爺家的燈籠,心想這人非同小可,趕忙迎進。肉販把燈籠架於桌邊,又是如此這般在考卷上寫了七個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燈籠的考官忙戰戰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販又高中。後來有人問肉販靠什麼高中,肉販答曰:“豬肉、豬肝、豬粉腸。”因此,後人便把用這三種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