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大饃,老面饅頭”。。。常常聽到這樣的吆喝。
傳統制作饅頭都是使用老面——一塊事先發酵的麵糰。由於發酵時間較長,麵糰往往有些發酸。使用時通常會兌鹼以中和酸味,同時,也可以讓饅頭更加蓬鬆。鹼面的用量,全在老師傅的經驗中。鹼用得恰到好處,做出的饅頭不僅蓬鬆,而且潔白。鹼略多一點,麵糰就會微微發黃,若是太多,味道就發澀了。偶爾,饅頭上會有一小點略深的小黃疙瘩,就好像人身上的痣,那是沒有揉勻的鹼。不當心一口咬到,苦,而澀。有教如何聽聲辨鹼的。取一塊麵團,用手輕拍。就好像選西瓜,聽它“砰砰砰”,還是“嘭嘭嘭”。不過,西瓜易選,麵糰聲卻有些難辨。就算是耳朵機靈,又如何呢?鹼輕,倒是可以添鹼。鹼重呢?添老面麼?——沒了。饅頭的秘密,全在於此。
一直都是酵母饅頭,或是自發饅頭。老面饅頭似乎總有些麻煩。其實,只要一塊老面。孟老師有很詳盡的教程。然而,卻有些奇怪,孟老師的老面饅頭竟然不需要加鹼?沒有答案,就自己尋摸著那模糊的印象,來一個加鹼的老面饅頭。天知道到底要多少鹼,只是碰運氣而已。這一次的運氣,還算可以吧。。。。
饅頭蒸好後將蓋子掀開一條小縫,放3-5分鐘,可以避免饅頭突遇冷空氣出現皺皮或凹陷現象。
沒有玉米衣襯墊,也可以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