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餷(cha三聲)子,很多人可能從沒聽說過,其實這是一種滿族小吃,在東北鴨綠江邊的丹東地區特別盛行。對於丹東人來說,吃餷子就象桂林人愛吃米粉一樣有過之而無不及。餷子說白了其它就是一種玉米麵條,但它的做法比較獨特,是玉米粒經過發酵後再磨成水面,經沉澱、去皮,用手工或模具製成筷子粗細的光滑條狀,這樣做出來的餷子因為澱粉多,又沒有玉米皮,所以更爽滑、更勁道。餷子的吃法多樣,丹東人最普通的吃法還是炒餷子和湯餷子。湯餷子又叫酸湯子,酸味似乎更濃重一些,而且製作過程也很有趣,要在手指上戴一個鐵環類的東西,將發酵好並且燙過的溼面從大姆指縫中擠出來,射向沸騰的湯鍋中,就是抻面大師的表演也不如這個好看呢。而炒餷子一般會因為地域特點,配以蜆子肉和韭菜。在丹東如果幾天吃不到餷子,可能人人都覺得少了點什麼。
餷子確實也是一種很有營養的食品。因為玉米中含有大量B6和煙酸,可通便,防治腸炎和腸癌,而玉米的VC有長壽、美容作用。玉米胚芽所含的營養物質能增強人體新陳代謝、調整神經系統,使皮膚細嫩光滑,抑制延緩皺紋的產生。並降血脂和血清膽固醇。
現在的餷子已經不完全使用傳統工藝製作了,可以直接用脫皮玉米生產,所以很多地區都可以買到餷子。因為沒有經過發酵,餷子本身的酸味也沒有了。所以我平時在製作炒餷子的時候,會放一些陳醋,使其與原來的味道更為接近。另外我這裡也吸收了南方炒河粉的做法,就是將蜆子肉和韭菜改為肉絲和豆芽,這樣會使炒出來的餷子味道更香,口感也更滑更脆,更適合大多數人的口味。
感覺條不容易分離的話,可以加少量水,蓋上蓋子燜一會。
事先泡開的話泡的時間不宜長,免得影響筋度。
也可以按自己喜歡用綠豆芽或者其它青菜,肉類和海鮮配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