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歷史悠久,在戰國時已經出現。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
糯米必須浸泡四個小時以上,也可以隔夜浸泡好。否則易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