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糰子是老北京過去的一種常見主食。外皮是用略粗的玉米麵兒開水燙後使用。內餡可以隨季節而變化。為什麼不用細細的玉米麵兒呢?因為玉米麵兒太細,包起來延展性差,容易裂;再就是蒸熟後口感發粘,吃起來沒有痛快淋漓之感。所以一定要選用那種連面兒帶碴兒都有的中粗玉米麵兒。這個在糧食店都有賣,很容易找到。餡兒料可以是新鮮蔬菜調製的,也可以是乾菜泡發後調製的。新鮮的蔬菜宜選用湯汁少的,要不然蒸的過程中會滲出好多的湯,導致整個糰子癱塌。是的,就是會癱塌。進去是個糰子,出鍋就變成一堆亂七八糟的什麼了。乾菜可以是幹蘿蔔絲,乾白菜,經過清洗之後泡發,再與肉餡混合。吸足了肉湯的大餡料,再加上皮薄口感微糙的玉米麵外皮兒,嘿,這粗糧簡單昇華到了“人間美味”階段。包糰子的手藝估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了。65歲以上的老人也還不是所有人都會。但是能將糰子包到皮薄餡大的極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玉米麵一定要是中粗的,用開水燙後再使用;餡料選用不出湯的,新鮮的、乾菜泡發的都成;大團子包不利索,可以先練習小個的;蒸的時間看糰子的大小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