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caipu logo
蕎麥麵貓耳朵
9萬 熱度 54 收藏
粗祿鴨託烏

“貓耳朵”山西人稱之為“圪垛兒”、“圪搓面”。據《中國曆代御膳大觀》記載,圪搓面本是為祭雁而制,元代騎馬射獵者卻奉為獲獵之吉食,稱為“馬乞”,進入了御宴當中。山西太原亦將圪搓面稱為“麻食”,蓋“馬乞”諧音世傳之故。可見,貓耳朵在元代就開始流行發展了。明清時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間普遍食用,並傳播到陝冀魯豫乃至江南一帶。相傳乾隆下江南時曾食之誇讚,因其形似貓耳,呼為“貓耳朵”(《名食掌故》)。解放後著名作家老舍在晉陽飯莊品嚐此面,寫詩讚曰:“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撥魚實且華。”

貓耳朵麵食在山西民間製作方法多達數十種,名稱各異。如晉中製法是將蕎麵揉好後,搓成指頭粗細的條狀,掐成豆大小塊,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小花疙朵,稱為“疙朵兒”,也叫“輾疙瘩”,有的則雙手持之,在面板上搓捻成形。晉北地區人民直接將麵條夾在左手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用右手掐成小塊面丁後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形,叫作“蕎麵疙飥”。山西嵐縣一帶將白麵擀片切丁,用筷頭捅捻出小窩,稱為“珍珠疙窩”。在吉縣等晉西南一帶,人們從和好的蕎麵團上,用右手拇指與食指掐出一塊,在纖細的高粱稈做成的箅子上用大拇指搓成形,似紡線車上的鐵葫蘆,又稱為“蕎麵鐵葫蘆”,多配羊肉炒酸菜而食。製作最精細的要數晉南的搓豌子,用頭籮小麥麵粉和成麵糰,擀片切成四方小塊,先將一對角捏合,再從對合的地方橫捏一下,呈空心元寶狀,如兩粒連在一起的豌豆,故又稱“搓豌子”。

貓耳朵的製作可用蕎麵、小麥面,還可用豆麵、莜麵、高粱面等原料,配以各種不同的葷素澆頭、菜碼和小料,備受人民喜愛,不僅作為日常花樣麵食,還用來待客和婚嫁宴賓。晉中介休講究女婿到岳父家吃貓耳朵,取意吃了好聽話。晉南則男婚女嫁前,事主將麵粉分給鄰居,全村大閨女、小媳婦人人動手捏製,沿襲成一家有事大家相幫的習俗。

2008年6月,山西貓耳朵製作手藝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三晉文化的共同財富,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顆明珠。

食材
麵粉 3勺
蕎麥粉 2勺
冷水 適量
烹飪步驟
  • 步驟 1/18
    準備麵粉3勺(我用的是火鍋專用勺子)
  • 步驟 2/18
    超市買來的蕎麥粉2勺
  • 步驟 3/18
    麵粉和蕎麥粉放在和麵盆中,用筷子攪拌均勻
  • 步驟 4/18
    分次往麵粉里加入適量冷水
  • 步驟 5/18
    用筷子把麵粉和冷水攪拌均勻,形成雪花狀的面絮
  • 步驟 6/18
    用手把所有面絮揉合在一起,反覆揉制,使麵糰表面光滑,面盆上蓋一塊溼布或保鮮膜,放在一邊餳制20分鐘
  • 步驟 7/18
    餳好的麵糰放在案板上,再用手反覆揉幾次
  • 步驟 8/18
    使麵糰表面更光滑均勻
  • 步驟 9/18
    揉好的麵糰用手按壓成圓餅狀,用擀麵杖擀制
  • 步驟 10/18
    把圓餅狀麵糰擀成厚度約6毫米的大薄圓片或長方形片
  • 步驟 11/18
    用手抓取少量乾麵粉作為面撲撒在案板上
  • 步驟 12/18
    擀好的圓面片或長方形面片放在面撲上,用刀沿著面片的邊緣切下
  • 步驟 13/18
    切下一個同樣厚度即6毫米厚的長條
  • 步驟 14/18
    用左手壓著切下的長麵條往外滾一下,也就是朝大面片的反方向扒拉一下
  • 步驟 15/18
    使麵條表面均勻的滾一層薄面撲,以防止麵條之間發生粘連
  • 步驟 16/18
    用同樣的方法把面片切成厚度6毫米,寬度均勻的長麵條
  • 步驟 17/18
    用刀沿著麵條的邊緣,把麵條切成大小均等的面丁
  • 步驟 18/18
    切好的面丁大小隨個人喜好,喜歡吃大的就切大一點,喜歡吃小的就切小一點
小貼士

1.用蕎麥麵製作貓耳朵最好加點白麵,因為蕎麥麵沒勁,加點白麵粉有勁,口感筋道。白麵與蕎麥麵的比例一般為1:0.4,也可根據個人喜好適當增減蕎麥麵的重量。

2.和制面團時一定要用涼水和麵,如果用熱水和麵,再經過熱水煮制,做好的貓耳朵口感比較粘,不筋道;而用冷水和麵,煮出的貓耳朵口感筋道。

3.和好的麵糰比擀麵條的面稍微軟一點,比餃子面稍微硬一點。

4.和好的面要餳制一段時間,一般20分鐘左右即可。

5.製作貓耳朵時,搓制動作一定要迅速,大拇指按在面丁上,稍微用力向前方推動,面丁很容易就打成捲曲狀,捲起來說明搓的均勻,煮制時容易熟。推的過程中力道很重要,多練習幾次就能成功了,最重要的是,面丁不能隨手指頭一起滑動,這樣的話,面丁不會出現卷邊效果。

6.煮好的貓耳朵可以搭配各種醬料,做成湯食,也可以炒著吃。關於貓耳朵的炒制方法及如何炒貓耳朵更彈牙利口,且聽下回分解~~

釋出於 2018-09-25
相關菜譜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