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磊版的《深夜食堂》頻頻遭人詬病,或許是因為戲碼過於誇張而顯得虛偽,而通常在深夜時面對食物,是在人最精神防禦最弱的時候面對最坦誠的食慾,食物不但能填飽肚子還是個非常好的話引,深夜一起吃點東西,就著某種食物聊起來,對話不會太過複雜,但寥寥數語,勾畫著命運的痕跡。所以人們對深夜食堂的期待或許是真誠,所謂勾畫命運痕跡的真誠。
還記得好幾年前去臺灣,熱愛重型摩托車的鋼琴女老師MANA在接近凌晨的時候騎著她的買菜車,帶著我穿過深夜的街道去夜市吃東西,那是十月,當時我居住北京已經有了深深的寒意,而臺北的暖風被路燈照得金黃,輕輕拂過皮膚,我感覺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柔。
不知你是否也覺得有大排檔夜市和路邊小攤的地方讓人不會感覺太陌生。坐在永和的老字號豆漿店,mana說:以前我家就住在這邊。我便開始想象年幼的她在這裡吃東西的場景,而去到臺東的池上,夜幕降臨的時候街角賣燒仙草的大爺知道我從北京一個人來,跟我說:“一個人東奔西跑哦,要吃飽一點,吃飽了不想家。”就在那一刻,觸及了痛點,眼淚幾乎快要奔湧出來。
有時自省,覺得弄丟了心裡某些柔軟的東西,缺少溫潤,輕輕一動就疼痛,對陌生的人和環境都本能地架起敵意。可是我們坐在深夜的大排檔,魚貫而來的城市的氣味與聲響,輕易就軟化掉了那些敵意。我是不太有吃宵夜的習慣,只偶爾與對的朋友一起深夜坐下來,小啖幾碟,輕輕就可以把難言的話題聊開,境況不佳時,深夜的食物中似乎總帶著淡淡的惻隱之味,小酌一杯,甘苦難辨。雖說不習慣宵夜,在職業做麵包之前,深夜做麵包是常有的事,這又是另外一種體驗,一個人,安靜地去等待一個麵包的熟成,一步步觀察它,感受它的變化,一切淡淡地持續著。
你看,明明都是深夜,你想選哪一種?是甘苦難辨的小酒,惻隱之味的小菜還是淡淡持續的麵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