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牛排多厚才是夠帶勁?其實,目前很多人自己在家煎的牛排都是1~2cm厚,那在我看來只能算是“日式燒肉”。而真正的牛排,在生的狀態下,至少應該4cm,我有時會選擇5cm的牛排。煎制過程牛排會變薄,最後你會得到一塊3cm左右厚的標準西式牛排,口感也絕對比你那些2cm的超市牛排好得多。
然而,這麼厚的牛排,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煎的時間不好把握,常常煎的過快和過熱,經常把表面燒焦,裡面還不一定熟。所謂多一分鐘太老,少一分鐘不熟。
當然,低溫慢煮sous vide會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問題是低溫滿煮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而且sous vide的裝置也是不小的一筆開支。對於下班回家急於享受一塊牛排的你肯定不合適。
如果你去搜尋一些牛排帖子,他們會告訴你厚牛排,不好煎熟,應該先煎,再進烤箱烤。千萬不要相信,對於厚切牛排正確的方式是把上面這兩個步驟反過來。開始的時候用烤箱低溫慢烤(oven),等食物內部接近理想溫度之後再回到鍋裡煎(sear),讓表面獲得Maillard Reaction(美拉德反應)和Caramelization(焦糖化反應)。而這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技巧就稱為reverse sear(我不知道這個中文怎麼翻譯好聽)。
在本文的最後部分,我會從機理上解釋一下為什麼Reverse sear是除了sous vide以外最好的煎制厚切牛排的方法。
好了,我來解釋一下reverse sear背後的機制:
1. 首先,和sous vide一樣,低溫慢烤過程,可以讓牛排受熱更均勻,讓整塊牛排達到同樣的內心溫度。
2. 其次你可以獲得更好的焦脆的表面。其實就是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是蛋白質受高熱後的結果,肉升溫越快,美拉德反應約完美。既然要升溫快,就要避免導致升溫慢的因素。首先就是牛排表面不能有水(水蒸氣的在油鍋裡蒸發,會消耗大量的熱量,而慢烤會將表面烤乾燥,讓所有的熱量用於美拉德反應)。其次,牛排本身溫度要稍高,也是利於熱量最大化的被用於美拉德反應(慢烤已經達到50度左右的表面,可以更快速的達到美拉德反應)。
3. 和sous vide一樣,所有緩慢加熱的方式可以讓肉類更嫩。這是因為,牛肉中的天然酶類可以消化牛肉肌纖維之間的連線。所謂牛肉的熟成(age)就利用這些酶類的緩慢作用讓牛肉更嫩,併產生更濃香的味道。但是熟成需要在冷室中進行,酶的活性減低,需要幾個星期的熟成。而低溫加熱,則成倍增加酶的活性,相當於一個加速了的age過程。但是,請注意,這種酶的反應在50度以上會瞬間減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目標內心溫度設定在50~52度左右的道理。
4. 一塊內部均勻達到50度左右的牛排,已經基本可以食用,相當於3成熟了。後面煎制只需要獲得美拉德反應帶來的焦脆表面,這會讓煎的時間更好控制。你只需要關注表面焦黃的程度,不太用顧及內心溫度是不是過了。這裡得技巧是,這麼厚的一塊50度的牛排,你儘管放心煎,表面焦黃後繼續煎一會兒,只要不煎糊,內心溫度絕對超不過60度(所謂8~10成熟)。所以,大大提高了你獲得medium rare的成功機率和安全性。
好了,最後,再次提醒,不要用這個方法嘗試3.5cm一下的牛排,否則你得到的只是一塊咬不動的老肉。再次祝你在家中出品和牛排館相當水準厚切西式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