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我們嘉興,現在的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還有踏青、吃青糰子的習俗。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PONHAO(嘉興人的土話)”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漿麥草要在用盛石灰的盆發一發,然後浸泡一天,再搗。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再用蘆葉墊底入籠,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口感非常的好,當我們這邊的人去親人的墳頭祭祖時,總喜歡帶上幾個,所以青糰子在我們嘉興是一個很重要的食品。我從小就覺得那個漿麥草的味道有點青草的氣息,我不習慣吃,所以小時候奶奶還會特意用南瓜葉或者青菜葉來給我專門做些青糰子,綠綠的,看上去也很養眼的。今天我中西結合,既不用南瓜葉也不用青菜葉,更不用漿麥草啦,說真的,現在這個漿麥草也好難找啊,那我用什麼來做呢,答案就是“抹茶粉”。
第一次加水不要一次性加足,要根據麵粉的乾溼程度慢慢的加;
和麵的水一定要用剛燒開的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