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caipu logo
粵菜經典【白切雞】 泡雞秘訣保證肉質嫩滑
18.7萬 熱度 55 收藏
亦桃誰予琴亂

廣東有句話:無雞不成宴。可見雞在粵菜中的地位是如何卓越非凡。白切雞,是廣東地區再平常不過的菜餚了,可是要把白切雞做好卻不是那麼容易,且聽我娓娓道來。

要做好白切雞,選雞就非常有講究,要做好的白切雞,首先,一定要買走地雞,也就是散養雞,這樣的雞肉才香。走動得多、運動得多,肉質才好。籠養雞是怎麼也比不上走地雞的鮮香和口感的。其次,要挑選2斤到2斤半左右的雞,以未下過雞蛋,特別是差不多要下蛋的母雞(粵語叫雞項這個字是生僻字,打不出來, gai1 hong2,音同項,2聲)為最佳,因為母雞下過蛋以後肉質就會變老。

為了好好對待這隻來之不易的黃油走地雞,我特地請教了一位粵菜大廚,才知道要把白切雞做好是有秘訣的。其實嚴格來說,白切雞不是煮熟的,而是泡熟的。如何能夠掌握好這個火候就是做好走地雞的關鍵所在,而這個火候的掌控全靠水溫,秘訣就是泡雞的時候要把雞提起來,讓腹腔內的水排空。因為雞在浸泡的過程中,腹腔裡的血水會滲透出來,導致腹腔內外有溫度差(腹腔內溫度低、腹腔外溫度高),血水滲出,腹腔內溫度下降,就不足以讓雞煮熟。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會出現明明外面都熟了,切開來裡面全是血水的原因。雞肉沒煮熟就切開,鮮美的肉汁就全部留出來了。如果在泡雞的過程中把雞提起來,讓腹腔內溫度較低的水排空,重新浸泡的時候讓滾燙的水重新注滿腹腔,所謂裡應外合,便能讓整雞均勻地受熱,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作為一個地道廣東人,吃雞還是很挑剔的。可恨的是紐西蘭人雖然很愛吃雞,但全都是很嫩的籠養雞,雖型號巨大,但皮薄易爛、肉質黴軟、鮮味欠缺,如果拿來做白切雞,放在廣東的餐桌上一定是要被各種吐槽和唾棄的。

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我終於在紐西蘭找到了一個華人開的供貨商,可以穩定提供冷凍的黃油走地雞,每隻約1.2公斤,雖是冷凍,但也已經很滿足了,遂馬上買來試驗一下。到手以後一看,還是準備生蛋的母雞,可把我樂壞了,於是做了這一道白切雞,把這一小秘訣分享給大家~

時間:30分鐘-1小時
食材
走地雞 1只
蘸料: 適量
100g
1棵
1小勺
3湯匙
鮮味生抽(可選) 2湯匙
烹飪步驟
  • 步驟 1/9
    還是要再囉嗦一邊,白切雞一定要選好的走地雞,也就是散養雞。清理乾淨後2斤半左右的雞,以未下過雞蛋,或者差不多要下蛋的母雞為最佳。(這種雞粵語叫雞巷)
  • 步驟 2/9
    準備一口大鍋,最好是深鍋(一定要可以把整隻雞泡進去的),燒一鍋水。
  • 步驟 3/9
    用手抓著雞頭,水開了以後把雞放進去。
  • 步驟 4/9
    讓雞腹腔內充滿水以後過幾秒種,把雞提起來,讓腹腔內的水流出來,再輕輕抖一下,讓腹腔內的水稍微甩幹。再重複這個泡雞、提雞的動作2遍。第二遍和第三遍泡的時間約為10秒(*注意,這三次提雞甩水的時候,一直開大火)
  • 步驟 5/9
    第四次泡雞動作,把火收小,把雞頭也放進鍋裡,蓋上蓋子,泡8分鐘
  • 步驟 6/9
    撈起來抖一抖水。再放進去,泡8分鐘,撈起來,抖水。
  • 步驟 7/9
    再次浸泡約5分鐘,雞就熟了。
  • 步驟 8/9
    接下來準備一個大盤,裝上冷水(有冰塊最好)把雞撈起來,放進冷水盤裡泡涼,這一步我忘記拍照了。粵菜館裡一般是泡進大缸裡,開著水龍頭衝的,這個動作廣東話叫'啤水',但我們在家操作還是不要這麼浪費水比較好,用冰塊比較方便快捷。
  • 步驟 9/9
    泡雞的過程如有需要可換幾次水,要讓雞迅速涼透為最佳。
小貼士

其實菜譜開頭和步驟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秘訣就是在於浸泡和時間的掌握。說難不算難,說容易也不是很容易,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略微調整浸泡的時間。

釋出於 2019-02-25
相關菜譜
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