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句話:無雞不成宴。可見雞在粵菜中的地位是如何卓越非凡。白切雞,是廣東地區再平常不過的菜餚了,可是要把白切雞做好卻不是那麼容易,且聽我娓娓道來。
要做好白切雞,選雞就非常有講究,要做好的白切雞,首先,一定要買走地雞,也就是散養雞,這樣的雞肉才香。走動得多、運動得多,肉質才好。籠養雞是怎麼也比不上走地雞的鮮香和口感的。其次,要挑選2斤到2斤半左右的雞,以未下過雞蛋,特別是差不多要下蛋的母雞(粵語叫雞項這個字是生僻字,打不出來, gai1 hong2,音同項,2聲)為最佳,因為母雞下過蛋以後肉質就會變老。
為了好好對待這隻來之不易的黃油走地雞,我特地請教了一位粵菜大廚,才知道要把白切雞做好是有秘訣的。其實嚴格來說,白切雞不是煮熟的,而是泡熟的。如何能夠掌握好這個火候就是做好走地雞的關鍵所在,而這個火候的掌控全靠水溫,秘訣就是泡雞的時候要把雞提起來,讓腹腔內的水排空。因為雞在浸泡的過程中,腹腔裡的血水會滲透出來,導致腹腔內外有溫度差(腹腔內溫度低、腹腔外溫度高),血水滲出,腹腔內溫度下降,就不足以讓雞煮熟。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會出現明明外面都熟了,切開來裡面全是血水的原因。雞肉沒煮熟就切開,鮮美的肉汁就全部留出來了。如果在泡雞的過程中把雞提起來,讓腹腔內溫度較低的水排空,重新浸泡的時候讓滾燙的水重新注滿腹腔,所謂裡應外合,便能讓整雞均勻地受熱,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作為一個地道廣東人,吃雞還是很挑剔的。可恨的是紐西蘭人雖然很愛吃雞,但全都是很嫩的籠養雞,雖型號巨大,但皮薄易爛、肉質黴軟、鮮味欠缺,如果拿來做白切雞,放在廣東的餐桌上一定是要被各種吐槽和唾棄的。
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我終於在紐西蘭找到了一個華人開的供貨商,可以穩定提供冷凍的黃油走地雞,每隻約1.2公斤,雖是冷凍,但也已經很滿足了,遂馬上買來試驗一下。到手以後一看,還是準備生蛋的母雞,可把我樂壞了,於是做了這一道白切雞,把這一小秘訣分享給大家~
其實菜譜開頭和步驟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秘訣就是在於浸泡和時間的掌握。說難不算難,說容易也不是很容易,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略微調整浸泡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