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糖的關鍵詞,或許應該是溫度吧?第二次做乳加算是勉強成功。其實,它並不複雜。第一次毀得有些無可奈何。雖然總說把什麼什麼加入鍋中,其實往往愛用不鏽鋼碗盆代鍋。爐灶上使得,電磁爐上使得,打蛋器打得,還可以在電燉鍋裡隔水加熱。這幾乎就是全方位的萬能盆。可是,毀就毀在這盆上。這個普通的不鏽鋼盆並不厚實,有著一般金屬的共性-導熱快。有時候這是個優點,而製糖的時候,這卻成為極大的缺陷。而且,足以致命,尤其在沒有暖氣的冬季。沒有仔細考究過室溫究竟是確切的十幾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氣溫下,一切物體都會透過熱傳導和熱輻射迅速使彼此溫度相互靠攏並最終達到一致。就死在這裡。薄薄的碗身無法在足夠的時間內保持自身的溫度,而迅速將熱量流失給寒冷的空氣。原本熱血沸騰的糖漿還沒來得及在後面的操作中與其它材料充分混融在一起,便被凍結在碗壁與碗底,只留下一聲嘆息…由於缺乏了水泥的強度,最終的漿料,即便是在冷卻後也無法支撐起自身。無論賦予它什麼形狀,它總是很固執而默默緩慢地把自己還原成一攤軟泥。有了第一次的教訓,第二次自然就是要解決保溫的問題了。或許換一個厚實的鍋會好一點吧?然而,總還是習慣用碗,設想的保溫方式應該是有成效的,只可惜做得不夠到位。雖然結果改觀不少,但終究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硬度。包裹上巧克力以後,看起來還湊合吧。在那看似堅硬的外表下面,有誰知道其實我內心很柔軟?…
倒在不粘布上的漿料比較軟,隨著漸漸冷卻,就容易整形了。然而不可等到冷卻變硬,否則就不好整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