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小時候在家時,經常會吃到這種面,我們叫“次一子“,具體是哪幾個字,好象字典裡真的查不到,就是用拇指和食指拿著麵疙瘩在撒了麵粉的案板上向前一搓,麵疙瘩順勢捲成一個小卷卷,樣子有點象犯貓的耳朵,因此,也有”貓耳朵“一說。後來嫁給了固原人,也就是我們寧夏的南部山區,婆家把這叫做”麻食子“,而且街上還有賣專門搓”麻食“的小木板,搓出的麻食子帶有稜稜,看上去更加好看。沒有的話也可以在做壽司的竹簾上搓,搓出來也一樣好看,連壽司簾也沒有的話,就直接在案板上搓,搓出的麻食麵是光滑的,也很不錯。
1、和麵時不要太硬,這樣不但不好煮,而且口感不好;
2、面在醒的過程中多揉幾次,這樣揉出的麵筋;
3、配菜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自己配置,建議菜略多一些,這樣燴出來的麻食味道香濃;
4、湯汁多少根據自己需要,我做的湯不是很多,感覺燴出來滑溜溜的就好;
5、搓麻食時想要背面有稜稜,可以用壽司簾,也可以用新買的沒用過的梳子(用開水燙一下),都沒有,就直接在案板上搓,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