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地處長江南岸,為水鄉澤國的鯽魚之鄉。自古以來盛產大米。而以大米加工做成的米粑,古往今來傳留民間。每逢年節喜慶婚喪壽誕,均以各樣的米粑為佳餚款待來賓。米粑中尤為蒸米粑、溜蒸粑、高粑別具特色,數彭澤的一大特色食品。後傳入江西其他縣市和安徽等地,如都昌,景德鎮。安徽的東至。
雖然蒸米粑是彭澤特產,但在周邊地區也得到了廣泛推廣,成為當地人們喜愛的日常和節日食品,不僅限於彭澤人會做、喜愛吃。也可以簡單地概括蒸米粑的形狀和特徵:它和餃子一樣,但皮用的是米粉而不是麥粉,整體體積也比餃子大得多,這常常令它與餃子相去甚遠。而“蒸米粑”的“蒸”字則告訴我們它與餃子不同的地方:只限於蒸。蒸後還可在炸,同樣別具一番風味。
蒸米粑其實就是南方人米飯和菜的一個綜合快餐般,製作時那也是與做餃子完全不同的場景。一般包餃子都是一個大一點的湯碗或者小菜盆就可以裝下餡的,然後一個小麵糰就包起來了。做蒸米粑的架勢就類似於辦一桌酒席,因為餡,也就是裡面的菜,總量一般都是一大盆,碰上過節或辦宴席什麼的,那就就像朝鮮婦女在醃製辣白菜似的畫面,當然米粉團也會相應較大。
在彭澤為中心的那片地區,很多老百姓把蒸米粑當成饅頭包子一樣的早餐主食,這在早餐店便顯而易見,在全國的其他地方則是看不到的。節假日,蒸米粑又會成為像北方人的餃子一樣的節日食品。
1、淘洗用清水浸泡一小時,濾幹上甑蒸,嚴格控制在七成熟,超過七成磨時不易粉碎成條,不到七成,雖易粉碎但蒸成的粑易發裂,將蒸好的米冷後細磨成粉。
2、再用開水泡粉半小時,揉粉時須用力,一直揉到粉團不粘手和缸缽為止。做粑時,先將揉的米粉做成一寸左右粉團,用手捍成半分厚的圓粑皮,包好粑餡,做成餃子形或圓形的粑入籠蒸食。在捍粑皮時,為使粉團不粘手,有用粑粉或用菜油塗在手掌上做粑。粑餡可根據四時不同上市的蔬菜取用,一般以白菜、蘿蔔、瓜類、豆角摻以肉丁、豆乾、粉絲、黃花、香菇和適量。
說明:1為製作蒸米粑的全部過程。市場上有現成的幹米粉出售,直接買回來,按2步即可製作蒸米粑。若您喜歡,參見百度:彭澤蒸米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