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發了一個“熬豬油”,這個“菜”也是老媽教會的基本功之一,咱在做知青在鄉下,很多時候就靠著一瓶豬油,一瓶面豉醬和一瓶炒好的蘿蔔乾菜脯,度過了艱難青澀的歲月,也就是這些經歷,磨練出面對“遇事不怕事”的勇氣來,亦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蔥油撈麵,以前也常常做來吃,只是一次吃過酒店做的,讓咱對這個面的做法徹底改變:在點完菜之後,自然就是要叫主食,在徵求在旁的餐飲經理後,他推薦“蔥油撈麵”!讓我嚐嚐,說是“堂吃”的。酒過三巡,上主食了,只見服務員用餐車,在它上面放著用沙律盆裝著已經氽熟的麵條,一碗撈麵的調味汁,一個小碗裝切成幾小塊豬大油、一小碟蔥花和一個小氣爐燒著的瓷鍋,停在桌邊,現熬豬油來,過了一會兒,空氣已經飄著熬豬油特有的香味,在往豬油處撒了一把蔥花,在調味汁拌勻面條後,再將帶著蔥香豬油淋入面中,“吱吱”作響,再翻拌,轉眼間,一大盆“蔥油撈麵”就擺在面前,吃過後與咱以前的做法對比,口感和味道,真的是大大不同!層次豐滿而不油膩。所以,品嚐別人做的美食,也是一種提高自己廚藝的途徑之一,經濟條件許可,不妨吃些店做的菜式進行比較,“多吃多佔”,不算是腐敗,關鍵是自己付錢!哈哈……。咱常用豬油入菜,有人不解。其實,俺以為,任何事情都不能偏廢。如果以量級來衡量,少吃2塊紅燒肉或者是一塊蛋糕,就行,也可以判別油脂對菜品的影響,再者,在草原上的人、北極圈內的愛摩斯基人動物性油脂的攝取,以及用牛油做西餐的,咋就不見說吃這些動物性油脂不健康了?做菜,是要靠自己來判斷,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將自己不懂的,裝成懂,變成假洋鬼子!
豆芽和魚豆腐絲可以用其它食材如海帶絲和火腿絲替代,只要符合自己口味及現成的,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