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最鮮或者藥效最顯著的菌類品種,都是與昆蟲有關的,菌中之王——雞樅就是從白蟻窩中長出來的,沒了白蟻窩這個伴生的環境,也就不可能長出雞樅;同樣,藥效最滋補的冬蟲夏草,也是因一種蛾的幼蟲受真菌感染,先在地下讓幼蟲長滿了菌絲體,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菌絲體才長出地面,形成菌體,散發出孢子,才完成一生的使命。
雞樅,就咱知道的,有兩個土名:禾花菌、荔枝菌。禾花菌是俺老家的叫法,因為它只有水稻揚花那幾天,適逢忽冷勿熱又下雨的悶熱天氣,才會長出來,所以叫“禾花菌”;在廣州地區,則多叫“荔枝菌”,因它長在荔枝林潮溼的白蟻窩上,恰逢是荔枝成熟上市的時節,經過高溫多雨、驟出太陽驟降大雨的大氣環境條件,迅速生長起來。
雞樅可遇不可求,要在特定的氣候、環境、位置、時節裡頭,才能長出來,矜貴得很。俺第一次吃它的時候,就是10年前雲南墨江的路邊小店吃的,就是一朵菌株,加上幾片瘦肉片滾成湯水而食,已經鮮味到不知道肉味三月!前些日子,中學微信圈中說老家某個樓盤開銷,以“禾花菌”做噱頭誘餌,將它的照片發來饞俺,才知道,原來,咱老家也有“雞樅”,於是,趕快打電話給菜市中相熟的檔主,訂“禾花菌”,檔主不熟什麼是“禾花菌”?於是將這個菌的特質——與白蟻窩有關的說與她知,噢的一聲,她跟俺說,這兒叫法是“荔枝菌”,有貨時即通知俺,某天,她終於來電,說有貨,叫咱去拿,從她檔中1斤多的貨源挑出300克,當開傘未開的好菌,想著回來以治“饞蟲”之恨,原想在中午就開吃,因其它原因,只好等晚餐再做這個菜,可惜了,已經有幾朵菌株已經開傘,不管怎樣,總算是吃到自己認真製作的雞樅。這個菜的烹調,越簡單,越鮮。通常越是鮮美的食材,就越不需要繁複的烹調手法,就如同清純的美女一般,略施撲妝,也足以美得震撼。做雞樅也一樣,不需什麼花巧的功夫,調味料只需要油鹽。
本菜的主味是清淡,突出菌子的鮮、爽,放鹽時,要少放。另,在步驟9中,放不放肉片,都無所謂,光是吃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