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未曾見過大名鼎鼎的肉鬆之前,對我來說它只是一個小零食的簡單詞語,只能發揮自己無比豐富的想象力,想象這“松”字與肉到底有何牽連?色澤,口感,味道,形狀都是一個謎。直到成為廈門媳婦融入沿海人們的生活,才發現這不僅僅是零食,清晨哪怕一碗寡淡無味的白米粥,舀上很小一勺金黃燦燦的肉鬆,也絕對能讓味蕾瞬間如百花綻放,口齒溢香,綿軟流長。
懂行之人告訴我,這肉鬆乃是取其豬肉腿之精華,去皮拆骨修盡油膜,再經過煮燒,加醬油,白糖紅糖調味,烘乾炒松成肉坯,最後要將這成型的肉坯炒成粉末狀,倒入融化的豬油,待其結成細小的顆粒圓球狀即成福建油酥肉鬆。歷史中清朝咸豐年間也是一次廚房的意外事故才讓大廚發明了這道肉鬆,日後竟成為進貢皇帝的珍饈。肉鬆的另一聲名顯赫的流派是江蘇太倉一地,肉鬆品質還分一,二,三等級,成品成絲絮狀,也是入口即化,鮮美無比。
前段時間與食素友人在上海功德林小聚,嘗過一道聞名遐邇的名菜素肉鬆,論色澤金黃燦燦,與真肉鬆毫無差異;論香味也是絲絲香脆,回味無窮,到現在還不能猜出此物為何物所做。查閱資料,原來,這還是一道頗有來歷的菜。相傳清朝使人黃九煙因喜食又脆又香的鍋底飯粢,將它切成細絲入油微炸,拌上調料招待好友,眾人品嚐後讚不絕口。
民國初年,此菜傳入杭州尼姑庵,因飯粢火候控制很難收發如心,便被改用為杭州特產豆腐皮製作素肉鬆。豆腐皮糯,滑,薄,脆,這一改進不但簡化了製作程式,而且成品質量比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後來,素肉鬆傳入百年曆史老字號的素食鼻祖功德林,廚師們沿用豆腐皮,加入芝麻,紫菜等原料,口味更鮮美,口感更逼真。
比起步驟繁複更考驗大廚實力與經驗的肉鬆做法,這“素”肉鬆還真能以假亂真,低碳健康啊。速速討來一方子,與豆也有關,只不過是最為大眾所憐惜的剩豆渣,簡單幾個步驟,我這個小兒科的小廚娘竟也能完成一道以假亂真,形似神似味俱佳的素肉鬆!含在口裡,也真能體會綿軟,絮狀,入口即化的絕妙口感,喜歡辣味的可將豆渣拌入些許辣椒粉,愛咖哩的可以灑上一些咖哩粉添一點乾貝素;喜食鮮甜味的就只加紅糖上等生抽即可,萬千滋味都在手中那小小一勺的變化之中,最高境界的美食DIY恣意創新,取悅生活之路,非之莫屬吧
我是按個人喜好做營養補腎的健康豆漿,這樣豆渣顏色偏深,如果追求更好色澤,可全部用黃豆取渣。
豆渣的瀝水非常重要,最好用紗布包住按壓至水分收幹,不然在微波爐中的時間會非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