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又叫“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早在200多年前便从粘食中演变成大众化小吃。
驴打滚起源于承德。
承德地区自古盛产一种黍米。这种米性粘,承德叫黄米,可闷干饭,或碾成粉用来做粘豆包、年糕和“驴打滚”。
满族人本就喜吃粘食,因为满族的狩猎生活经常是早出晚归,吃粘食耐饿。
“驴打滚”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它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
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
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
红豆沙甜味很重,所以糯米面中不用再加糖,如果喜欢甜味重的可适当的稍加一些糖。
糯米粉蒸好后,取出会有些沾手,用擀面杖捣杵,是为了增加其黏性,使糕点的口感更加劲道。,捣杵的时候可以沾点油可防止粘连。
擀至的时候也在上面加一层保鲜膜,也是为了防止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