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沫糊,聽來就有一種古意。是的,棗沫糊有著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曾經,在繁華似錦的唐朝長安,在臨立的商肆之間,飄著一縷棗沫糊的濃香。棗沫糊的故事,也許很多人聽多,一碗粥,也能成就了一段如此精彩的傳說。那傳說,散發出最原始,最動情的驚豔之姿。那是,唐貞觀年間,陝西同州有一位貧苦僱工,名叫張誠,為人憨厚,忠誠老實,受僱為一家財主專門栽培棗樹。而狠心的地主老財,一天只給張誠一塊“蒸餅”食用。他餓得實在難受,於是沒辦法就把落在樹下的爛棗煮成糊糊充飢。唉,貌似啥年代都有“周扒皮”式的人物,都有地主階級的典範。緊張繁忙的秋收季節之後,張誠不但沒有餓壞,反而容顏紅潤,精神煥發,身體更加強壯了。這便引起了財主的懷疑,但卻不知其中奧秘,第二年便以張誠偷賣他家紅棗的罪名,將張誠解僱了。走投無路的張誠從食用棗肉糊糊得到啟示,體會出棗肉有滋補強身的好處。為了謀生,在同州城內開起了一家專賣棗肉糊糊的小店,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宣傳紅棗沫糊糊的滋補強身之效。在以當地盛產的馬牙棗為原料的同時,配以小麥粉、大米、紅小豆等,使得棗肉糊糊更加香甜可口。再加上童叟無欺的誠信和物美價廉的品質,果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同州棗沫糊的美名不脛而走,而且逐漸傳到京都長安,並延續下來,成為了西安的一道著名小吃。
廚房小語:做麵糊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兩個比例,一個是水與麵粉的比例,不能過稠也不能太稀;一個是麵糊與棗肉糊的比例,麵糊大約為棗肉糊的四分之三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