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这是几年前的菜谱,近期出乎意料地受到大家的关注。豆酱我做了两年,最后感觉还是比预期的差点儿。酱香不够,估计跟菌种也有关系,单一的菌种无法产生特殊的复合香气。这个要试的话就要重新购买菌种了。但是这两年时间精力都有限,就没有再做。做酱对气候要求比较高,通常一年只有一次机会,我的经验有限。我也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抱歉很多提问无法回答。希望有兴趣实践的同学一起分享交流解惑共同提高,最后做出好吃的酱^_^
小时候家里每年都会做酱,夏天的酱爆肉丁、酱瓜都是记忆中的美味。还有酱油,自家的酱油颜色清亮、味道鲜美,拿来拌豆腐、作蘸料,绝非市售的可以相比。
爷爷走后就没人做酱了。买酱来吃已经很多年,从菜场到超市,试过很多牌子,最后确定好一种,味道马马虎虎就这样吧。直到去年的某一天,谁家厨房飘来一阵一阵的酱香,正在看书的我被这熟悉的味道撩拨得神不守舍,差点儿冲出门挨家挨户去打听——这酱是哪来的?我对家制豆酱的思念就此复苏,并蠢蠢欲动地试图自制。
试过一次自然发酵,感觉太难了:技术、经验、环境条件都不具备。发酵过程中引来许多小飞虫,最后生出黑霉,只能扔了。
后来看台湾人写的腌菜书,发现原来他们有现成的米粕、豆粕卖,顿时眼前一亮。淘宝搜了搜,只有卖霉好的蚕豆瓣,黄豆却没有。不过我找到了菌曲,买了两种,开始自制豆酱了。
今年是第一次做,一切都还顺利。记录之。
1.泡豆时间不要过长,基本泡开就好。
2.关于煮豆:蒸的豆子水分控制较好,就是时间久。我用高压锅煮也不错,豆装七、八分满,水加至一半不用没过豆子,上气后中小火煮5分钟即可关火。
3.豆料堆放不要过高。太厚的话,发酵时温度容易过高,造成变质。若超过40度,就必须通过翻料、通风、分料、摊薄,尽快把温度降下来。
4.制曲时室温最好在25-30度,尽量放在阴暗,不太透风的地方。我放车棚。
5.筛子上最好先垫一层白棉布再放豆,便于翻料。天气干燥的话,覆盖的布尽量保持湿润但不滴水的状态。干了可以喷点水。
6.下酱最合适的季节是在出梅后的暑天,太阳大、温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