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出去鬚根幾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巖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常用中藥之一,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主產於中國的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採挖,出去鬚根幾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巖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託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託瘡。
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三種正品黃芪主要特徵:黑皮芪外表皮淡黑色或香灰色、皮鬆肉緊,內色鮮黃或淡黃,味甘氣香,嚼之渣少或無渣;白皮芪外表黃白色,皮肉緊貼。質堅挺,斷面具菊花心,氣香味甘,嚼之渣少;而紅芪則外表紅棕色、具有核桃紋理,內面黃白色,質堅而稍韌,粉性大,味甜有豆腥氣。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溼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